大众新闻中心 — 立足生活 服务大众
官方空间官方空间官方微信官方微信官方微博官方微博
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 >

解读关键能力群,轻松迎战新高考

责任编辑:发布时间:2023-10-10 17:45:59
来源:互联网

众所周知,如今高考,主要是在考“能力”。

为什么说高考主要是在考“能力”呢?这是因为自从《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发布之后,高考改革便进入深水区。改革的一个显著标志就是考查方向的转变,即从对“必备知识”的单一考查逐渐转向对“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等全方位、立体性的考查,其中对“关键能力”的考查起到了一个关键性的枢纽作用,它上承“学科素养、核心价值”之“天气”,下接“必备知识”之“地气”。高考的所有考查目标,都要通过学生在解题的思维过程中所体现出的具体能力来体现,因此“关键能力”是微观知识和宏观价值、素养的结合部,也是高考命题的主要着力点。

既然“关键能力”这么重要,那么究竟什么才是“关键能力”呢?

关键能力是指进入高等学校的学习者在面对与学科相关的生活实践或学习探索问题情境时,有效地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所必须具备的能力。在目前的高考中,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的关键能力群:第一,认识世界为核心的知识获取能力群;第二,涵盖了各种关键思维能力的思维认知能力群;第三,以解决实际问题为核心的实践操作能力群。

因此,如果从关键能力的视域出发,我们可以这样看待学生在高考中的解题过程。首先学生在读题的时候,运用的是知识获取能力群。此时主要考查学生读取信息能力,需要注意的是,此处的信息读取并非被动的信息接受,而是通过对题目中写在“白纸黑字”之上的内容进行信息整理之后,去揣摩、把握命题人的命题思路和意图,与命题人形成思维上的互动、对话关系,读取“白纸黑字”背后的言外之意,象外之旨,从而完成“知识获取”。

在读题之后,则进入分析问题的思维环节,运用的是思维认知能力群,在这一过程中,主要考查的是学生的逻辑推理与论证能力、思维建模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科学探究能力及创新性思维能力。学生需要对已经读取、收集、整理好的信息进行进一步的加工,为散落的信息之间安上理性的逻辑链条,并将整理好的逻辑链条带入学过的知识模型和解题范式之中进行合乎理性的推理、论证,并通过科学探究能力中所要求的实证法对主观得出的推理、论证进行客观真实情境下的确认、比对,从而或运用批判性思维能力,对旧知识产生质疑,或运用创新性思维能力,通过新视角、新观点、新方法、新设想产生新知。

在分析问题的思维过程完毕之后,就进入解题的环节。这个环节主要考查学生以解决实际问题为核心的实践操作能力群。由于目前高考所采用的还是纸笔答题模式,因此,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方式,还是依靠学生通过语言进行表达输出,而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本质上讲是思维之后根据生活中的具体情境所进行的信息输出。这便要求学生要能够根据情境之不同,或能选用口语、书面语等不同语体在不同情境下灵活表达;或能借助图表、图像、图片等方式表达各种抽象的概念;或能通过引用、借用、化用不同文本的方式清晰表达个人情感、思想与观点。当然外语学科还涉及用外语进行沟通、交流、表达,理科试题还涉及运用专业符号、术语进行思想表达。总之,既然任何学科都可以看作是用特定的一套语言符号进行表意的系统,那么对于这套语言符号的熟悉程度和表达熟练度,就是语言表达环节所考查的核心能力,同时也是学生学科知识、专业素养、思维过程、逻辑论证的具体表现。

以上便是我从关键能力的角度对学生高考解题的整个思维过程的再审视。从这个解题思维过程也可以看出,新高考的命题中心,不再局限于将书本上“死知识”在试卷上进行还原与重现,而更加强调在具体且真实的生活情境中,面对不规则的问题,通过具体的任务驱动,将书本上的知识进行迁移、转化、应用,最终得到新认识,产生新知识,解决新问题。

因此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编写组成员精研高考评价体系,探究高考命题人的思维路径,还原学生在考试时从读题到分析题目再到解题的思维全过程。在读题之时,着重培养学生解读命题人出题思维和设题意图的能力;在分析问题之时,主要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思维模式,对试题背后的逻辑线条进行整理重构,并培养学生在开放性的题目中敢于进行批判、质疑、探究、创新的能力;而在解题之时,则着重锻炼学生对于本学科所使用符号的熟悉程度和灵活运用程度,引导学生学会在不同情境之下,灵活选择合适的表达策略、表达情境,进而能流畅且富有逻辑地作答。我相信学生接受过这本书的训练之后,学到的不仅仅是课本上的“死知识”,而是考试中、生活中能够用到的“活能力”。而当学生具备这些解决实际问题的“活能力”之后,再次应对新高考的挑战,自然能够游刃有余,笑傲高考!

北京布局未来教育研究院 研究员王涛